冗余的对白和镜头至少应砍掉一半,想要情感深沉绵延悠长的诗意效果,对节奏感的要求其实更高,控制不好就是节拍混乱的拖沓,拖泥带水的情绪泛滥。影片开头场景不厌其烦展现母亲和不同成长时期的儿子阅读父亲留下的书信,反而弄巧成拙营造出惊悚的氛围——丈夫在病故前写下大量书信是为了死后依旧能掌控妻子的感情和人生,我还以为这是一部鬼片。儿子上大学离开家,妻子孤单一人坐在饭桌前,拿起挂在椅子上丈夫生前穿过的外套,嗅闻衣服上的气味——儿子还未出生丈夫就死了,外套在椅子上一挂就是十几年?衣服的气味犹如亡灵,始终未曾消散,我共情不到妻子的深情,只觉得压抑惊悚。影片女主比较有灵气,表演加分,男主少男的阳光和纯情感也足够,表演却让人着急。结尾为强化主题,把女主写死了,儿子开始给亡故女友写情书,造作的创作只有主题,没有人物CC uncut版重刷,距上映不知不觉已十年。这片应该是冯提尔的一个分水岭,从这儿开始,他向“极易激怒观众的对话坦白式禁忌影像”一去不返,作为起点,《附加物》更像是烦闷的探索类电影,双人密室谈话还带有点存在主义,和后几部相比算比较朴实了,洋洋自得还只是雏形。可这阶段里常见的问题还是有,比如用冷血标榜中立,用历史性为此刻的猥琐开脱,还有影片对宗教和历史的呈现,仍然只是仅仅到了足够冯提尔自恋的程度后就不再继续,把那么多云山雾罩的大词搬过来只是让片子更唬人而已,片尾打出一行字幕致敬塔老师,就算是全片都和塔老师有关系了么?用你不敢反驳的名字来穿戴自己,冯提尔是最严重的。另外还流露出一种倾向,就是冯提尔这十年的电影,总像是虚伪地站在女主角设身处地的角度去反复论证“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可推翻性。
A young fashion designer's life spirals as her darkest inner thoughts manifest into something gruesome- that won't stop gro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