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被一条网传的视频震惊了。 一名38岁的母亲,凌晨4点起床辅导孩子的作业,因情绪失控而崩溃,撕毁作业本,扇自己耳光,然后突然倒下…… 这一切的起因,源于孩子遗留的作业。 今年三年级的儿子,因未完成周末的作业被老师罚抄十遍。然而,他做得慢,抄完罚的作业已经晚上12点了。虽然旧的作业写完了,可是新教的作业还不会,于是先搁着,去睡觉了。 鉴于之前被罚的教训,妈妈凌晨4点就起床,辅导孩子写完新的作业。可惜,孩子怎么学都学不会,妈妈教了一遍又一遍,他还是不懂。 情急之下,妈妈瞬间情绪爆发。于是,就有了视频中那一幕,崩溃的妈妈犹如洪水野兽一般,嘶吼着抓狂着,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的无奈和痛苦。 可惜,正是因为激动过度,妈妈晕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她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去世,死于脑干出血,年仅38岁。 多么令人痛心啊! 家里的老大不过9岁,老二才1岁,一夜之间没有了母亲,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是好? 出事后,网上的大部分评论,都在指责这位母亲。 “最烦这种家长,自己情绪控制不好,还赖孩子,拿孩子出气。” “这种情绪不稳定的母亲,不配拥有孩子。孩子一辈子都容易焦虑。” “她这种做法纯属自我感动,自以为付出了,却跟初衷背道而驰。” 人已经不在了,指责又有何用? 好不容易在评论区里找到一句,让死者安慰的话: “每个人也有情绪爆发的时候,她还是二胎妈妈,老二只有1岁,好明显她其实真心好累,所以一时控制不住情绪。” 其实,这位妈妈是很多母亲的缩影。白天忙于各种家务,晚上忙着辅导作业,家里大的要管教,小的也要抚养,压根没有自己放松的时间。 天天紧绷的那根弦,总有崩断的那一刻。 倘若当时,那位妈妈身边有个能分担焦虑的人,是不是结局就会不一样呢? 曾经听过一段话: 一个脾气不好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 而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背后都有一个在家事上缺席的爸爸。 妈妈在疲惫的状态下,更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发怒,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承受太多,没人分担。 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印象中奶奶总是边干活边抱怨,动不动就向爷爷发脾气。 家里总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有一次,我在房间写作业,突然听到外面有摔东西的声音,打开门一看,只见奶奶拿着一把菜刀,边哭边朝着爷爷囔囔:“来,干脆把我杀了吧,这样大家都舒坦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奶奶总是跟爷爷过不去,揪着一点儿事情就闹个没完。 直到现在,我成家了,也做了别人的妈妈,慢慢开始理解奶奶。 回想起以前,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奶奶一个人承担。 小时候家里有6口人,奶奶很早就要起床做家务,洗衣拖地买菜做饭,还要照顾正在上学的我。她很能干,家里一切事务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可是脾气特别不好,嘴里总是喜欢叨叨,尤其爱骂爷爷。 后来有一次,我听到她说了一句话:“我从来都没得到过你的关心!” 其实,奶奶最渴望的,是爷爷的关爱。 爷爷不善言辞,也不会主动为奶奶分担家务。儿子们又是撒手掌柜,回到家只管吃喝,完全没有体恤过奶奶的辛劳。 奶奶每天过得很累,却没有人心疼她。 已为人母的我,何尝没有为家事烦躁过? 当我干了一天的活,回到家还要操心女儿的学习,看到在一旁玩手机的丈夫,也会顿时火冒三丈、各种抱怨。 那种怨妇的状态,就跟当时的奶奶非常像。 很多时候,女性的累是一种精神上的疲惫。 在家庭里,大家默认一切活儿都是妈妈的事情,无论是家务,还是孩子的事,都由妈妈来承担。 可是,女性根本无法做到,在外光鲜亮丽,在家又任劳任怨。 长期在家庭事务中默默忍耐的女人,不是变得麻木憔悴,就是变得歇斯底里。 在网络上有一个非常火的文案: 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的妈妈,父母需要一个贴心的女儿,丈夫需要一个懂事的妻子,公婆需要一个顺从的儿媳,那我呢? 我需要什么? 一个回答让人心酸: 你需要配合所有人上演家和万事兴。 看到这句话,眼眶莫名地湿润了。 再坚强的女人,都会有脆弱不堪的一刻。但凡在自己疲惫的时候,身边有个人伸出援手,扶自己一把,说一句关心的话,或给予一个拥抱,都不至于让一个女人崩溃到寻死。 李安说过:“男人要懂得反思自己是否对家人有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并自觉地去做出改变。” 别让婚姻中的女人,活成一座孤岛。 在家庭中,我们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而你却那么不争气。” 诚然,很多妈妈在生活中过得很难。 她们可能白天要上班,晚上又要带娃,还要被公司挑剔;或者整天围绕家务转,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教育,一个人过着“丧偶式”婚姻。 于是,她们会把自己对这个家庭的付出,转化为“牺牲感”,并时刻挂在嘴边。 papi酱曾在节目中讲述过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经常听到父母跟我们说,爸爸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知道父母说这些话,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他们付出了很多,反正我听完之后,心里面其实不是感动,而是有一种负罪感。” 好比你总是把鱼肉留给孩子,自己啃鱼头,临终前却告诉孩子,自己从来没喜欢过吃鱼头; 好比你总是牺牲自己的时间,全心扑在家庭上,却一边忽略自己的感受,一边抱怨自己并不快乐。 正如那个凌晨4点帮孩子补作业被气死的妈妈,她为了孩子连命都搭上了,可是她的孩子却要背负一辈子的愧疚活下来。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一定会想起妈妈辅导作业的场景。如果不是自己不争气,妈妈是否就不会离开这个世界呢? 生活中,这种隐形的压力无处不在。 过度牺牲自己的父母,很难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孩子。 因为,你不快乐,孩子也不会快乐。 被压抑的情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会以一个更加丑陋而可怕的模样报复你。 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里,探讨了很多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三悦从小生长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母亲嫌弃她,经常向她发泄坏情绪。 从来没有被母爱滋养的她,逃离了原生家庭,去殡仪馆做了一名遗体化妆师。 然而,正是因为这份特别的工作,让三悦重新认识了生与死,并渐渐理解生命的意义。 直到她的父亲去世,三悦亲手为他整理仪容,忽然她想起了小时候父亲为她梳头的短暂瞬间,还有母亲送她的出生纪念物,一切怨恨都感觉放下了。 剧里面有一段话,特别治愈: “父母生下了我们,是因为想丰富生命的不同体验,而不是对我的恩情。所以,他们也不需要我回报他们什么,只需要我过好自己的生活,用我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 他们很爱我,但我不是他们的全部。 想通了这点,身为父母的我们,便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放手。 就在月初,黑龙江佳木斯的一个体育馆发生了坍塌事故。 事发当天,佳木斯迎来了一场大暴雪,短短6小时内降雪量达到了15毫米。由于屋顶无法承受巨大的重量,最终导致坍塌事故的发生。 当时,7名初中生正在打篮球。其中3名不幸遇难。 他们的母亲在外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我的儿呢,我的儿!” 可是,废墟里再也得不到回音。 这些孩子,正值人生的花样年华,却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个会先降临。 在生死面前,其余的一切都是小事。 在孩子殒命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个母亲都不会觉得孩子的成绩是大事。 只要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着,便好。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最消磨人的往往是琐碎的小事。 一双袜子没放好,一次测验没考好,一次作业没写好,都会成为我们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仔细想想,真的有必要事事锱铢必较吗? 余华说:“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持续的痛苦,是你的选择。” 折磨自己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你对困难的解读。 有一次,朋友陪老公参加他的同学聚会,在饭局上,大家谈论各自的工作。 有的说考上了博士,有的说升为副主任医师,有的说在领导身边任职……朋友老公笑嘻嘻地自嘲了一句:“我呐,还是基层的小民警,没有大家上进啊。” 大家齐刷刷地看向朋友,她噗嗤笑了一下,说:“我对他只有一个要求,只要活着就好。” 《人民日报》里写过一句话: “我们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直到老去,已经是大幸。错过了飞着飞着就不见的航班,躲过了突然就失控狂奔的车辆,避开了凌晨因地震而崩塌的城市。如果这一切你都侥幸没有遇到,接下来的日子里,请使劲活着。” 深以为然。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其中的各般滋味,只有自己懂。 看透了生死,还会在意那点小挫折吗? 放过自己,才能远离内耗。 人生在世,哪能事事顺心。 活到中年,更是没有谁比谁容易。 人类的悲喜互不相通。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别人的痛苦,更无法指责他人的错。 可是,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人生岂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不要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不要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觉得自己前途黯淡无光;不要碰到一点挫折,就搞得自己一蹶不振。 人这一辈子,该走的弯路,该吃得苦,该掉的坑,一样都少不了,熬过去、跨过去,好运自然会来。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共勉。
Copyright © 2008-2023